2015年9月17日

【邊界之聲】讀書是……

這是此地小販賣的元素表海報,大麻版本。私以為這是極有創意的科學與藝術結合之體現。

最近高中模考成績出爐,幾家歡樂幾家愁,無論好壞,總之邁入倒數四個月。而遠在天邊的我,留在異鄉的時間也剩四個月,忙著泡酒吧、開趴,偶爾呼一兩口大麻(咦)

當然,高中和大學的環境畢竟屬於不一樣的尺度(?),當作對照組並不公允。只不過,對於此般強烈反差,還是忍不住心生感觸。

先說到荷蘭大學的生態。我在荷蘭葛洛寧恩大學交換,該校學術表現不是頂尖,但也不差,尤其生醫、生技領域,是許多國內學生嚮往進入的窄門。

怎 麼說是「窄門」呢?因為真的很窄(廢話)。不像臺灣現在大學入學率百分之百、指考八分也有學校混,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相同,大學是專門給學術表現上頂尖 10%的人去的地方,而私立學校極少,大部分是公立獎學金體系(德國甚至免學費),不知道是否政府刻意在政策上對私校壓制。

學生拿那一紙文憑的目的也不一 定是工作取向(可能只有商學院例外XD),至少不像臺灣有這般明顯需要。不念大學的人,認份地走技職體系,出社會一樣有工作,生活也過得很不錯,存幾年錢 一樣能買房出國度假。術業有專攻,念大學的人專攻學術研究,其他人自有在社會上專精之處,並沒有什麼好不能平起平坐。


教育的功能是什麼?不外乎是兩個:滿足興趣,未來就職。前者沒什麼好說,後者簡單說就是累積自身專業資本,以在出社會時顯現優勢,打敗其他求職競爭者。可是 後者的情況在臺灣卻變得極其詭異。滿街都是大學生,文憑貶值,所以只好再往上念,不知道再過多久,就能迎來滿街都是碩士生的時代。

當每個人都有,也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沒有。你輸、我輸、我們都輸,輸掉的是那些投資下去的三五年青春和學費,連張廢紙也打撈不出來。文憑還是在,但是實質效益 在哪裡?分散資源、教授亂請、學生腦袋僵硬,到底能夠學到什麼「專業」?三五年時光虛耗,能夠期待什麼除了履歷上一行字和毫無用處的論文之外的產出?

前段學校的履歷或許還有用處,可是後段學校,那投資報酬率實在低到可說是負的,卻還要把寶貴的時間金錢像丟到海裡一樣茫茫投下去。跟已經念了多年書的本國學生對談,有時感到失望,怎麼腦袋空空反應慢,沒有一個研究人的樣子,連我這個屁孩都不如。

社會風氣使然,人們喜歡問:「為什麼一個人會念不好書?」但是我現在比較偏好的說法是:「為什麼一個人無法走學術領域?」因為念書只是手段,而且無論從事各行各業都可以念書。但是學術研究一途,卻絕對絕對不是每個人該走的路。(真是那樣,這社會有多悲劇)


歸咎原因,就跟很多我們自問為什麼做不好的其他事情一樣,要不是沒有興趣,就是沒有能力,或是兩個都沒有。但是沒有也一樣可以過得好,只有你找到自己走下去 的路。高一到高三,我從來學不會打籃球、打排球、打網球,體育課時總是痛苦又笨拙得想把自己踢出場外,成績也都是低空拼死過關。但是下了課,回到教室裡, 照樣是一尾活龍。只要不是神,總是有比較擅長和比較悲慘的領域嘛。

而我們為什麼要強行置人於沒有選擇的境地。

除 了生存,沒有什麼是一個人一定要強迫學會的技能,學術尤其完完全全不是(雖然高中學的東西也不能稱作學術)。大學,在我的認知裡,不是念書的終點,而是學 術研究的起點。所以如果知道自己志不在研究,或者無法做得比其他人好,那還是選擇早點收手,去追尋自己的一片天。無論自己或這個社會,都能從中得到更大的 整體及邊際效益。

可是回到源頭,這社會、社會上的所有人,必須要先讓高中生和大學生有膽敢做出不一樣選擇的誘因,或者退一萬步講,至少容許學生有做出選擇的空間啊。

不然我們就是在人才培育上一路輸下去,作為另一種全民共業。


附錄—開趴的原因


在葛洛寧恩小鎮上生活了兩周,開發出自己一套理論—此地學生喜歡泡酒吧不是偶然,至少有三個原因。其一,民風較開放,學生也膽敢「享樂」。其二,酒狠便宜。其三,除了喝酒開趴之外,實在無事可做。

公車一小時兩班、地偏人稀、交通費貴到讓人噴血,在我剛到不久,還妄想著之後每個周末到比利時、德國小旅行,結果硬生生因為現實因素打消念頭,被滯留在這個大學生超過三分之二的小鎮上。小鎮和大概和半個台北市一樣大,人口卻大概不到十五分之一吧。而且走到哪哩,都是學生。

學生聚在一起要幹嘛?當然是找樂子。有什麼樂子可找?除了一家家酒吧,過了晚上六點還真的沒地方可去。

當然,雖然酒吧猖獗,半夜三四點走在路上也隨時會撞到一大堆年輕醉鬼搖搖晃晃走在路上,一面大聲唱歌;不過,酒吧畢竟不是生活的全部。不少沒申請到獎學金的 大學生,身上背著學貸和房租,據說他們的父母不像臺灣父母這麼大方,一出手就資助地妥妥貼貼。在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學生對於自己的念書和成績一樣抓得很緊。

和同班一個荷蘭同學聊天,他很明確表示,念大學就是一場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風險是金錢(或許還年輕時,對於歲月這項資本沒有那麼在意XD),報酬是未來。而要拿到報酬,成績和學習情況亦是絕對必要。

這位老兄念商,反應不錯(從一個人課堂上的發言可略知一二),更是眾家酒吧的常客,一個禮拜大概有一半的晚上都泡在酒精裡。

我看看他,想著自己大二大三沒在念書時都在做什麼。實習、搞活動、玩社團、作雜誌。嗯,很公平。如果把這些時間拿來交換在酒吧浮浮沉沉,我才不要。

不過如今人在異鄉,念書之外除了偶爾寫寫文章,還真的無事可做。

只好泡酒吧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