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3日

【邊界之聲】說抽菸


初來歐洲國家交換的臺灣學生,最深刻的文化衝擊大概是歐洲人即時享樂的生活習慣。抽菸、喝酒、跑趴是常態,聽到你不抽菸不喝酒不跑趴,還以為你在過一種清教徒的生活。

一提到抽菸喝酒,第一個浮上腦海的形象,不外乎是中學時喜歡幹架、髮型叛逆、在廁所抽菸的不良學生;或者出入暗巷、聲色場所、龍蛇雜處之地的小混混。想得到的種種形象皆落在中性到負面之間,而大眾媒體、政府政策及學校教育,也一面倒的強化抽菸=害人害己的印象。

或許吸菸對自身及周遭的人的確造成健康傷害,而各國政府或多或少會對此進行硬性限制或柔性勸導,不過,將癮君子幾近妖魔化的呈現,倒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現象。

來到歐洲旅遊,第一件注意到的事情便是:歐洲人極愛抽菸。無論清晨、午後、傍晚、深夜,路邊總是站著哈菸的癮君子,不分男女老少,想來一口就來一口。地上也總是有許多菸蒂,每天早上被清道夫掃掉,到了傍晚又覆蓋路面。

有趣的是,進入校園,情況一點也沒有改變。

(這是晚上十一點的學校圖書館前,從菸蒂數量可看出,考前學生的壓力不小……)

兩小時的課程一結束,學生自教室蜂擁而出。並不像臺灣學生一樣作鳥獸散,匆忙奔往下一個上課教室,而是走出大樓門口,站在門前清冷的空氣中,群聚聊天。

第一次看到時,覺得十分奇怪:天氣這麼冷,為什麼要站在門外聊天?再怎麼喜歡social,也可以進門再說啊。待走近了些,才恍然大悟:這些傢伙手指上都夾著菸啊。

因為室內禁止抽菸,學生的選擇就是站在門外。無論打扮地陰鬱或陽光的少男少女,都很自然地吞雲吐霧。那幅景象十分平凡,那群 學生也都是普通學生,會在課堂上聽課、問問題、和教授對答的那種。只有臉前偶爾繚繞的氤氳,顯現出一點不同課堂上的迷濛氣息,但也很快在白日下消散。十分 鐘後,學生魚貫進入大樓,門口恢復寂靜,地上多了許多菸頭。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以為,終於遇到一個不抽菸的本地學生了。

在一門課,和兩個荷蘭學生一同討論報告。其中一個留著龐克長金髮,打扮狂野,一看就是趴替類型;另一個有著服貼褐色短髮,穿著普通的毛衣牛仔褲,說話靦腆,用字謹慎。兩人的共同點只有一個:因為是價港ㄟ荷蘭人,所以人高馬大,目測大概一百九(驚)。

褐髮男孩一副認真好學生的樣子,討論課結束後,金髮男孩很快走出大樓吞雲吐霧,我和褐髮男孩在教室又多聊了一下。這邊的學費一年約3000歐。嗯,大概是臺灣的兩倍。幾乎都是公立大學,私立學校非常少。是哦。我身上背著學生貸款,不過也不著急,等畢業再說。嗯嗯。

講著講著,走出大樓。褐髮男孩示意停留一會,然後出乎我意料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包菸。

啊……連你也抽菸啊……我看著一小簇火光竄出,暈染上原本嚴謹的面部肌肉,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眼神變得朦朧不羈。忍不住想笑,心想:真是被你們這群小菸槍打敗了。而我沒告訴他,他抽菸的樣子很好看,和教室裡平淡不起眼的樣貌簡直判若兩人。

或該說,當手指上夾了一根菸,在我眼中,這個人就不再是「學生」了,而是一個「成人」。已經是孤身一人,在這社會上立足。有著成長的坦率與孤獨。

當然,我無從得知這些小菸槍是否充分意識到行為的後果,包括:昂貴的購菸支出(西歐一包菸要六歐元,英國更誇張,要十五歐)、犧牲的健康、成癮的可能,等等;或許只是單純享受在吞雲吐霧的當下,其他事情早拋在腦後。

不過,說到底,那是個人的選擇,個人也須為後果負責。你要享受快感或者早死,講直接點,干我屁事。


說到國家政策面上。各國對菸酒這樣具有成癮可能的東西,多少都有程度不等的規範(雖然規範背後的立意考量有時並不單純,在此不得而知)。而荷蘭身為全歐唯一大麻合法的國家,在個人自由的容忍程度上,顯然較許多地方要寬限得多。

在此地,合法地縱慾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要菸酒有菸酒,要大麻有大麻,要發洩慾望有紅燈區。(呃,最後一個我是沒親自體驗過)

當然,還是存在規範的,例如購買菸酒要滿十八歲,並且要出示證件證明(目前遇過的收銀員都十分嚴格執行這項檢查);大麻只在部分咖啡店合法販售,要購買同樣要成年證明,一次只能買15克的量,並且須在店內使用(只有部分患者可出示醫療證明後,在一般藥局購買藥用大麻,在家使用),而古柯鹼、迷幻藥、搖頭丸等強效毒品則是嚴格禁止。如果違反,下場便是高額罰金、沒收藥物,甚至出入警局及勒戒所。此地政府的態度很簡單:照著遊戲規則走,你可以玩得盡興,但是可千萬不要踩我們的底線。

當然,無論何種法律,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住同一層樓的捷克朋友,不知道從哪弄來幾包大麻葉,而且售價只有店裡賣的不到一半。「跟一個朋友買的,」他狡彗地笑了笑,走過身邊,大衣上都是菸草濃烈嗆鼻的味道。

雖然如此,我倒也沒有遇過真正因菸酒大麻毀了一生的人。雖然被賦與選擇自由,多數人並不會把自由推到萬劫不復。又或者那些真正被毀了的人,我大概也遇不到吧。

與之相比,亞洲國家對於毒品的態度強硬到難以想像。許多國家的法令明確規範,持有、販賣或吸食強效毒品者可處徒刑甚至死刑;吸食軟性毒品者則判處徒刑或勒戒所,在社會觀感上也一瞬間成為人人唾棄的過街老鼠。想起前陣子幾個藝人對社會公開道歉,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那時我盯著螢幕,冷冷地想著:你愛吸或不吸大麻,到底與我何干。

或許我們還不相信,個人有能力為自己負責,於是有一個強硬的、父權式的政府,把掌控的手伸到個人生活中,設立各種限制,在築好的牢籠中過得服服貼貼,還會回頭感謝政府,謝謝你幫我圍起高高的牆,讓我不曾有機會面臨可能造成傷害的嘗試或選擇。

喜歡抽菸喝酒的公眾人物,也在社會觀感的考量下,把這些部分隱藏或者淡化。於是呈現在眾人面前的,一個個都是陽光型人物。雖然我有時候覺得這樣做或許更可怕。不能攤在陽光下、隱晦的壓抑,跟正視人的渴望、明確地容許及規範;這兩種作法,從社會整體發展看來,不敢說前者有多高明。

那麼最後,我個人的選擇是什麼呢?

因為太窮且體弱多病,目前沒有意願加入眾多小菸槍的行列。我是一個身在歐洲,過著二手菸生活的臺灣人。

----

9/23 更新:和更多本地學生聊天,他們頗驚訝我認為荷蘭人常抽菸,在他們的認知裡,他們才不愛抽菸呢!—東歐人才叫做愛抽菸。好吧,不過從我的角度看來,校園裡沒有禁菸,本身或多或少已經表態了政府及此地人的生活態度。所以……嗯,還是會把你們歸在常抽菸的類別裡。
想體會什麼叫「不常抽菸」?來台灣念大學吧XD

10/25 更新 :有趣的是,在北歐國家,抽菸沒有問題 (頂多是課較高的煙稅,但話說回來,北歐本來就什麼都貴了),「喝酒」這件事情卻被政府以強硬態度打擊著。酒品不只是貴到嚇人 (高出西歐國家一倍,東歐國家二到三倍),販賣地點和時間也都嚴格規定,簡直和禁酒令沒有兩樣。在地人聳聳肩說,酗酒會造成問題,政府就管制了。但是酗菸卻沒有規範。到底政府在乎的是人民的健康,還是其實只是要維持社會秩序呢?是一個很有趣的面向。(無論如何,北歐的癮君子們可以鬆一口氣了)

2016/2/23 更新 :受嗜菸成癮的波蘭朋友影響,於歐洲行尾聲加入了小菸槍的行列。回臺灣後例行戒斷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