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德國和布拉格的兩周到此一遊,從慕尼黑搭上十四個小時的夜車,一路衝上阿姆斯特丹。聽起來很漫長,其實並沒有那麼折騰,德鐵 City Night Line上面有臥鋪式座位,一覺醒來,吃頓早餐,不知不覺就到了,因此沒有wifi這件事情也變得沒那麼難以忍受。並且說真的,躺著真的比坐著舒服的多,要是有跨海長途快速列車,說不定飛機都被比下去了。
先前因為大部份心思花在規畫德國行,因此並沒有認真做過關於荷蘭或者新學校的功課,連阿姆斯特丹到我的學校—葛洛寧恩 (Groningen) 的火車,都是在阿姆斯特丹櫃台現場買票咧。還好荷鐵(荷蘭鐵路公司,簡稱NS)和德鐵(德國國鐵,簡稱DB)的售票習慣十分不同。荷蘭基本上是固定票價,早買晚買都一樣,而且賣的是「當日票」而非特定班次。這樣的好處是,最後一分鐘才決定出發也沒關係,也沒有錯過班次的問題,很free。相較之下,德鐵十分不同—早一兩個月訂票則有機會有價差極大的優惠(差到三四倍都可能),最後一刻才買票就是非常貴的原價,並限定班次,有些還須事先訂位並另外附訂位費。
或許兩國之間的民情差異(?)就這樣體現了出來—做事井井有條的德國人,和奔放到在路上呼大麻的荷蘭人,恩。
經過兩小時,中間轉一次車,到了葛洛寧恩大學城,火車站出來就是一條河,或更像是一條大水溝—荷蘭真的是運河之都。車站出來旁邊是個大立體停車場,只不過裡面沒有車子,滿滿停的都是腳踏車。
大包小包坐著計程車到宿舍報到、領鑰匙。打開房門,寬敞空間映入眼簾。只能說,一個人住雙人房就是爽啊啊啊~(舍監表示目前沒有室友,之後有的話會再通知。)
或許因為空間寬敞的關係(目測十坪),初來乍到的緊繃感放鬆不少。書桌面向的一側是大片的玻璃窗,白天採光十分良好。以荷蘭的高昂物價來說,花一個月近300歐,換得這樣的環境,可說已經比我想像中舒適。除了地點偏遠(離市中心騎單車20分鐘,到我的校區騎半小時),大致上是挺不錯的宿舍。
在宿舍空間遇到人,大概因為大家都是新來的,對彼此較為客氣,都會「哈囉」一聲打個招呼。不過,看得出來亞洲人在打招呼上比較緊張一些,一面哈囉,一面露出過於燦爛、有點緊繃的笑容。嗯,我也是。
剛把行李稍微安頓,隔天就直奔遙遠的北方—葛洛寧恩大學 Zernike校區,參加早上的 Faculty Welcome。之後馬上無縫接軌位在校總區的全校國際生Welcome Ceremony。學生證Get、資訊手冊Get、校園導覽Get、雜七雜八的活動資訊Get……被一堆新鮮資訊沖得頭昏腦脹,卻也感到緊張又愉悅,睜大眼睛四處張望的稚嫩傻楞模樣,大概就像剛成為大一新鮮人的那時候吧。雖然愚蠢的模樣有點讓人難為情,但是新鮮感把自尊心壓過去了。自由及好奇的滋味,久違了。大學的最後一年還有機會感受這種難為情,真好。
其實,現場應該不只我有這種返老還童的現象。無論歐洲人或非歐洲人,只要是國際生,到了一個非母語國家(是的,就算都是歐洲人,也並不是講「歐洲語」),總是會感到興奮、緊張、期待又怕受傷害,只是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差別罷了。早上跳下公車時,碰巧和一個德國女生對上眼,便搭起話來,之後整天的活動裡我們幾乎是形影不離。並不是只有亞洲人喜歡群聚的安全感啊,哈哈。
RUG(葛洛寧恩大學,荷蘭文縮寫)是一所近四百年的老學校,然而,它在國際化這件事上卻走在時代前端。據說每年的交換學生高達兩千名,其中EU 和Non-EU 學生各半,校方還在積極開發更多合作學校。的確,光是臺灣一個小島,葛校這學年就收了至少八名學生吧。因此,在路上或宿舍會遇到來自南美或東歐小國的學生,也是一點也不奇怪。(我這一層樓宿舍有三個喬治亞人。不是美國喬治亞州,是「喬治亞」,一個在土耳其、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北邊的國家。超酷。)
荷蘭作為西方基督教/天主教國家,不可免俗也有許多教堂。葛洛寧恩這個小鎮,精神指標應該就是小鎮中心的 Martini 老教堂了。學校很有誠意地在古色古香的教堂中進行 Welcoming Ceremony。說真的,走過柏林大教堂、布拉格大教堂等十數個名勝教堂,對教堂已經見怪不怪,當然還是會驚嘆於信仰者虔誠所打造出的空靈氛圍與壯麗空間,只不過,嗯,嚇不倒我的。
在教堂中聽人演講倒是頭一遭。致詞者爬上高高的木製佈道台,優雅緩慢地向著台下萬頭鑽動的學生,表示歡迎。那樣的場景,讓我想起〈正義〉這本書的封面,教授與台下排坐成高低環狀的學生們互動—這些校長、教授、學生會長,也都有著那樣演說般的氣勢,並且這股氣勢不完全是出於教堂的震懾感。他們為了此刻站在台上的流暢、台風、影響力,付出了時間練習。我看得出來。
活動結束,一個人拿到兩張飲料券,可以兌換兩杯啤酒、紅酒或可樂,Buffet的餐桌也推了出來,角落也不知什麼時候跑出了一個四人小band。原本莊嚴盛大的教堂,瞬間成了把酒言歡的社交場合。我和早上認識的德國女生、一個加拿大女生、一個墨西哥男生,手上各自拿著酒食,席地而坐,聊到教堂關門,大家都被掃出去為止。兩杯小啤酒下肚,有點微醺,傍晚冷風迎面撲來,心中卻因為和人互動的新鮮感而暖呼呼。
從學校迎新的動線及設計,以及他們為國際學生雙手奉上的各種資訊,深刻覺得,荷蘭是個很厲害的國家。光是這個偏僻的大學城,已經讓我驚豔。這個國家說要國際化,並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從各層面很實際地把環境打造成外國人友善的地方。這邊暫且擱筆,之後再另開一篇談。
總之,我覺得RUG對國際生的照顧,如果滿分「無微不至」是十分,目前至少有九分。健康資訊、住宿事項、體育館使用方式、校園地圖、迎新活動與社團宣傳、簽證問題協助、一對一consult、頻繁地寄信提醒注意事項、荷語和荷蘭文化入門……想得到的他們都給了。剩下一分,是校園建築極度分散,不好找,每走一次就迷路一次。對此他們大概也沒轍,小鎮的巷弄就是九拐八彎、撲朔迷離,我想他們已經努力裝了很多路牌了。
設定前瞻的目標,把事情徹底做好,呈現出來的成效大概就是這樣。今日深刻領教。
荷蘭開學早,9/1準時開學,期待著接下來上課的日子。
最後一年學生時光,希望可以好好過完有幸仍身為學生的時刻。
最後不可免俗地, 深夜總是要來點個歌。歡騰如煙火般的白天過去,晚上一個人的房間回歸寂靜。深夜總是會有點思鄉。(最喜歡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izu-FeKPU)
我想留下來陪你生活
一起吃點苦 再享享福
我想留下來陪你生活
故事不要多 只要精彩就足夠
—張懸〈留下來陪你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